INNOVATION CENTER FOR TECHNOLOGY
图片来源 │ Duplico
作者 │ 吴梦荷 吴纳维
2016年5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的重大决策。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精准的产业定位与政策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产业现状分析研究与规划在知识体系、算法技术、数据能力等方面的局限,都使其难以为产业精准化发展解决方案提供充足且有力的支撑。
产业精准化发展与转型,既要满足国家与地区的宏观产业发展趋势与需求,又必须充分考虑各地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差异。然而,现有产业规划与研究方法都体现出对产业精准化发展与转型的支撑能力不足,致使当前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存在招商困难、产业定位不清、同质化竞争严重等诸多痛点。总体来看,产业精准化发展解决方案面临着“缺知识、缺技术、缺能力”的困境,表现在知识体系、算法技术、数据能力等方面的支撑不足。
一、知识体系局限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源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个方面。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理论为核心,更关心国民经济的运行规律;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关注单个市场主体(企业)在市场上的行为规律。对应到产业研究中,宏观产业研究更关注特定产业门类的整体运行规律,微观产业研究更关注特定企业在产业发展方面的个体战略决策。
由于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理论基础悠久、体系完善,目前,产业研究领域也呈现向宏观与微观“两端化”的现象,即向宏观经济研究和细分行业研究的“两端”不断集中。宏观层面,产业研究与规划着重对地方经济的总体格局和走势进行把握,难以对地方政府产业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起到直接的支撑作用。而微观层面,对细分行业的研究,则关注特定行业甚至是某一产品本身,研究视野困于一隅,仅能从某一产业领域看待其自身或相关度较高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导致大量产业研究“有纵深、欠广度”,难以对产业全局拥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产业研究领域也呈现向宏观与微观“两端化”的现象(图片来源:feb.uwp.ac.id)
上述的“两端化”造成了普遍产业研究在知识体系方面的局限。而事实上,基于地方发展进行的产业研究与规划,更符合“中观经济学”(Meso Economics)所描述的情景及语境。“中观经济学”以“部门经济、地区经济、集团经济”为三大核心研究对象,在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空间、结构、效益、发展、规划和管理等构成范畴。当下地方产业发展的首要痛点在于中观层面的缺乏,即在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下,依托对各行业的深入理解,对特定地区自身的产业进行系统、整体性的选择和布局,明确自身产业的定位和落地方案,而非停留于宏观发展趋势或对细分行业割裂化的研究与论证。
二、算法技术局限
传统的产业研究与规划通常以定性方法为主,如政策信息与统计数据收集、案例分析、关键人物访谈等,基于研究人员的长期经验积累和委托单位的诉求形成目标地区产业发展策略。诚然,经验对产业规划和研究至关重要,但因其对研究人员的知识积累依赖性较强,往往会受到研究人员经验不全面、认识有偏颇的影响,从而影响规划方案的可靠性。此外,在部分实践过程中,经验与定性方法缺乏对产业发展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力,如区域交通、劳动力资源、环境资源等,而导致产业规划对其他发展要素的衔接性不强,为后续实施落地带来风险。
由此,在目前众多的产业战略规划与企业战略咨询报告的组成部分中,通常可以看到有产业及其下细分门类的发展现状整体描述、产业发展的特点与问题分析、产业发展形势判断以及典型企业战略分析,却很少看到有从地方发展差异性角度提出产业发展策略的真知灼见。从地方政府的角度而言,再多“泛泛而谈”的产业咨询报告,也只能描绘“空中楼阁”式的愿景,真正需要从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看清未来产业发展路径的时候,仍是“两眼一抹黑”。
▲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能提升地方产业发展方案的稳健性和科学性(图片来源:The Balance)
上述以定性分析与经验主义为主的产业分析与规划方法,对规划对象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地方化与特殊性问题考虑不足,分析结论难以精细、量化、全面,由此得到的分析结论在逻辑链上往往略显牵强,对产业园区的适应性和可借鉴程度有限。加之,地方主观追逐上位规划与政策中的热门产业,对自身适宜产业缺少定量化模拟预测、对地方产业发展规律认识不清,导致产业规划忽略地方产业特色和基础。最终,产业选择结论不切地方实际,成为多个利益相关方主观意图协商后的折中表达。
因此,一种以定量方法为主的研究手段,将为地方产业发展带来有效的质量提升,以科学理性的方式量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关联、以及预期效果,通过对产业发展相关要素的耦合分析,全面系统解析产业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行业经验进行校验,从而突破传统以定性研究为主的方法局限,提升地方产业发展方案的稳健性和科学性。
三、数据能力局限
制约产业精准化发展的另一因素是数据能力的局限。数据缺乏导致实践环节长期无法走向定量科学客观的研究,阻碍了对地方产业进行全行业系统性的全局研究。
现有产业规划相关机构对数据的使用尚不充分,分析内容以企业的财务情况、行业发展报告、市场调研报告等为主,数据内容的局限导致项目结论难免“就产业论产业”,只看到产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对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地方自身条件支撑能力考虑较少,导致最终产业规划结论存在水土不服、不切实际的情况。而在招商环节,多数机构依赖于自身企业合作网络或信息搜索,招商范围受限,且难以对企业进行全景式了解,进而导致招商不精准、需求错位、风险不明。
▲现有产业规划相关机构对数据的使用尚不充分(图片来源:CSO)
事实上,企业也像人,除了其所属的行业门类、注册地位置等最基本的属性外,其他丰富多样的数据可以将企业的形象描述得更为全面生动。例如,从一家企业近期专利、软著的数量、员工的招聘,可以看出这个企业的创新成长能力;从一家企业与其他其他企业的投资与被投资关系,可以看出这家企业在相关企业网络中的社会与资本关系以及行为偏好。
目前,常见的数据类型以文本类的非结构化数据为主,由于非结构化数据存在批量使用上的困难,因此多采取人工提取信息的方式,信息密度低、难以进行大量分析。数据能力模式造成的数据资源使用效率低下、数据内容局限等问题,使现状产业分析中对某一地区的企业或特定类型企业的特征描述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地方发展中对产业全面考虑和快速落地的需求。
上述限制使得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对产业发展与规划预测结果的准确度进行评估与校正。“拍脑袋”式的产业分析与规划结果,往往导致地方错失发展机遇。
基于深入探究上述产业精准化发展的方法局限,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自主研发了产业图谱技术,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其优势主要包括:解析产业网络化联系,涵盖国民经济全行业;融合产业链联系与空间关联,支持空间和时序特征解析;采用量化、理性、多学科融合的技术方法。最终,实现从产业研究到招商落地,全流程助力地方产业发展,用先进的技术方法解决目前地方普遍面临的困境。
下一期我们将对产业图谱技术进行详细介绍,敬请期待!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