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OVATION CENTER FOR TECHNOLOGY
摄影 │ 李靖
2019年5月30日,主题为“地理信息技术大数据创新应用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发展”的2019京津冀大数据创新应用与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河北省石家庄召开。会议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信息主管(CIO)分会主办,易智瑞(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科地信(北京)遥感信息技术研究院承办。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等相关领导,以及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中国自然资源协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河北省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河北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协会相关领导等出席会议。国内诸多知名信息技术产品商、系统集成商、解决方案服务商等300余人共襄盛举。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技术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林文棋(左三)应邀出席会议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技术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林文棋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平台整体解决方案》的主题演讲。
首先他强调,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的空间治理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空间治理工作,扎实推进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监测评估预警管理系统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其次他谈到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规划,而在整个规划信息化系统里面,学习能力是核心。行业知识库再造要支持全领域、全尺度、全流程的业务应用,通过构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数据体系-指标体系-算法模型体系-应用体系”的认知平台,来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全方位监测评估预警、全过程辅助决策。
▲林文棋总规划师作主题演讲
林总还重点介绍了清华同衡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强调国土空间全域数字化、国土空间治理工作网络化、国土空间规划监管智能化三方面的工作需要相互支撑,从而形成完整的空间管理体系。利用需求研判(Demand driven)、数据融合(Data fusion)、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决策支持(Decision support)、动态反馈(Dynamic feedback)的5D新技术体系,为数据采集、规划编制、成果实施、监测评估、预警预报各个阶段的工作提供智能化支撑,多方位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实施的高效性、监测评估预警的及时性及公众的参与度。
▲林文棋总规划师作主题演讲
接下来他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清华同衡构建的“三库六图六应用”总体技术架构。在AI技术的支撑下,“三库”分为数据库、指标库和模型库。融合多源数据,运用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等专业算法模型,实现对人口、产业等专项的精准分析和预测。形成现状、规划、审批、监管、监测和预警六个“一张图”,以及国土空间规划辅助编制、国土空间规划辅助审批(查)、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和公众服务等六个应用。通过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监测评估预警管理系统,实现对空间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支持。
▲林文棋总规划师作主题演讲
最后林总介绍了清华同衡这套智能化系统的九大特色。
特色一是多源数据支撑的人口精准计算、动态管理与空间优化。基于手机信令和互联网LBS数据,设计多维指标,研发深度学习专利算法,实现数据融合校验,开展高精度、高维度的人口分布、演化、流动和预测分析,完善人口结构优化与资源优化工作。突破了传统的城乡规划研究基于静态普查与交通调查数据进行人口及流动分析的困境。
特色二是多源数据支撑的产业精准选择、转型升级与空间绩效。依托清华同衡自主研发的算法和技术,融入丰富的数据资源,突破传统城市产业孤立化研究范式。通过对人口、经济、空间等要素的融合,将城市产业升级转型置于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总体视角,使用跨学科模型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素耦合模式进行挖掘。
特色三是多源数据支撑的交通评估与空间优化。基于多源数据分析,结合产业发展趋势研判,识别区域交通主要联系方向与需求规模,辅助城市交通体系规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决策。依托清华同衡相关算法和技术,进行城市交通现状监测、评估与问题识别,辅助城区交通系统空间优化。
特色四是城市运行监测、体征诊断与系统模拟。利用多源数据,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常态化机制,针对人口、产业、交通、设施、用地等相关专题,对总体规划进行实时监测、定期评估、动态维护,并通过智慧分析平台工具的建设,实现自动化分析评估,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特色五是“城市病”归因分析、精细化治理与政策模拟评估。探索研发城市网格尺度的城市病征分析、病因诊断、政策模拟、实施评估等技术方案,形成“四步问诊城市病”技术体系,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特色六是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社会、生态文态及其服务系统。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实现城市环境智能感知;利用多源数据深度挖掘技术,实现城市认知和预测预警;以提升管理效能为导向,建立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
特色七是多源数据支撑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通过与传统数据的结合,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估,进而通过构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现状、利用模式等进行科学分析,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动态发展保护。强化对物质空间环境与文化社会的持续综合治理,借助新技术手段辅助实现规划保护、有机更新和公众参与。
特色八是基于系统模拟的城市防灾、风险评估与预警。通过不良地质、危险源、重点保护单位等主要风险因素的识别建立指标体系与评价分级标准,基于自然环境、人口活动、社会经济、分布范围等多源数据,构建城市风险识别、灾害演化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等模型,借助城市空间规划与空间约束管控的安全韧性辅助决策平台,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特色九是集成多源数据的新型城镇化、都市圈与区域格局监测。集成多源大数据,建设新型城镇化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支撑新型城镇化、都市圈与区域格局监测评估。新型城镇化大数据库构建了“建设目的/使用场景——多源数据联勤——模型技术支撑——应用导向”的“数据服务生态系统范式”。以特定场景的决策支撑为导向,融合政府部门传统统计数据和商业新型大数据,结合数据挖掘、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城市管理者在新型城镇化、都市圈和区域格局的重点关注领域提供决策支持,包括以人为本、经济繁荣、城乡统筹、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等多个板块。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