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OVATION CENTER FOR TECHNOLOGY
注:本文首发于《凤凰财经》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大数据”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尤其在2014年,“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后政策热度持续攀升,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地方产业的定位和发展问题一直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各地方政府也面临着转型困难、产业结构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大数据不同于以往的数据,有哪些新的特点?各地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应用来辅助解决?如何依托大数据服务于地方产业的精准定位和精准招商问题?对此,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技术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林文棋进行了专业解读,为我们揭示了大数据和地方产业结合的新路径。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技术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林文棋接受《凤凰财经》记者专访
大数据在支撑地方产业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近几年,对于大数据的讨论不断升温,而公众对于“大数据”的理解也不一而同:有人认为大数据就是全样本分析,有人认为大数据是在短时间内无法处理的庞大的数据。在林文棋看来,“大数据”是对数据量的一种描述,是相对于传统数据量较小的统计调查数据而言的。大数据的特征,顾名思义,是“大”,比如以前我们研究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常用的相关统计调查数据的大小可能只是在几M这个量级,但是现在我们研究使用的数据很多时候是几百M到几个G。
大数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物联网和互联网采集的数据,例如手机信令数据、微博签到数据等,另一种是业务流数据,比如企业注册的数据、不动产登记数据等。其中业务流数据几乎是全样本的,但物联网采集的数据通常不是全样本的。比如很常见的手机信令数据,只覆盖到使用手机并且手机与基站有通信行为的人群,而不能覆盖所有的研究对象,因而这样收集到的样本是有偏的。传统的统计调查数据的样本量虽然小,但调查设计时考虑了样本的随机性,对全部样本的代表性更好,因此我们在使用大数据的时候,要非常谨慎,并使用技术手段解决样本代表性有偏的问题,防止得到错误的结论。
当然,大数据在许多方面拥有传统数据无法匹敌的特点,例如高时间精度和空间粒度、时效性、内容多元等等。许多大数据采集成本低,数据可以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采集一次,故而时间精度高;数据是实时采集的,而不是需要的时候再去采集,因此数据的时效性、连续性强;此外,由于定位技术的应用,许多大数据带有较高精度的位置信息,与传统只能把数据落到统计单元的方式有很大区别。
产业规划和地方禀赋的错配是当前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中国地方产业发展面临怎样的困难?大数据分析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进行支持?林文棋认为,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其一是对外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其二是对自身特点的识别不足。
国内外对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不同,国外主要研究产业组织,偏向于管理学;而中国主要关注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例如选择主导产业以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很难发达国家获取相关经验;其次,由于缺少足够的数据和技术支撑,许多地方在确定产业发展路径的时候,不得不“拍脑袋”,对自身的资源特征和潜力理解不足,对竞争对手的发展态势无法判断,无法设计真正适合自己、有操作性的发展路线。这并不是因为地方执政能力不足,而是因为现在缺少相应的理性科学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现在许多地方在产业的选择和招商对象的选择方面存在盲目的现象,许多的咨询方案都是基于热点政策制定的,对于地方的资源条件、发展需求和比较优势缺乏判断,造成了产业政策和地方禀赋的错配。
宏观的产业规划大数据在产业方面的支撑作用十分广泛,可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比如产业发展现状评估、常态性的产业发展监测、政策实施效果追踪、地方产业发展的精准选择、高质量的精准招商等,这些都可以在不同场景、不同时间辅助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制定或提供直接的决策依据。通过科学理性的算法对大数据加以利用,能够提高地方产业发展成功的几率,从而对地方的行政效能、经济产出、财政投入效果等带来巨大的提升。
大数据能够识别地方“性格”和企业“性格”,双方匹配实现两个“精准”
如今,在政策的制定和实行的过程中,都会提出“精准”这一要求。大数据能够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的精准选择和精准招商,林文棋介绍说:精准指的是经过理性科学论证的、有依据的、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从产业发展涉及的大数据来说,因业务流产生的数据近乎于全样本,为精准判断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精准的产业发展方案有赖于对自身现状的精准理解、对区域局势的精准判断、对未来发展的精准预判、对多发展方案的精准预估,所以总体的“精准”是由一系列精准的步骤构成的,中间任何一个环节的缺位都可能造成最终结果的偏差。
产业精准选择,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禀赋、已有产业基础、人才技术和市场网络等优势,实现产业运行的优化。在进行产业选择时,实际上需要考虑的问题非常多且复杂,比如基于自身产业基础可以延伸的高附加值的环节在哪,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产业及人才积累等能否支撑目标产业的发展,目标产业在国内或区域等宏观背景下是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是处于趋于饱和、走向衰落还是刚刚兴起,还应该围绕目标产业配套哪些与企业生产、经营、销售过程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相关产业的支持等。大数据和先进的算法给我们提供了回答这个问题的机会。
从宏观上来看,我们利用全行业的数据分析,能够识别各行各业在各地区的行业景气指数。通过精准识别各行各业发展时空分布趋势、各行业对各类要素的依赖情况等,挖掘产业集聚与转移的内在规律;从地方上来看,我们能够利用大数据分析各个城市的“性格”。除了分析一个地区的区位条件、自然禀赋和政策优势,我们还可以通过诉讼案件的数量或者中央建立的特定指标来判断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等等。
一个产业能在当地发展,是历史积淀、资源条件、人才与技术网络、文化积累、市场体系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丝绸和苏绣是苏州历史悠久的产业,发展至今配套体系不断完善、工人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种历史积淀带来的比较优势使其他地区在该产业上很难与之抗衡,依托这种历史积淀优势,寻找其他与该行业在技术上、营商环境上具有类同性的企业,也是能够在该地生根发展的企业。
因此,通过大数据精准识别与该地区资源禀赋、已有产业、技术积累等相适应的潜力产业,基于地方的本底资源条件对产业发展的潜力水平进行预测,并对筛选的产业进行经济贡献率、发展成本、发展概率等多方面的量化评估,基于客观的数据,才能够选择出真正适合地方发展阶段和特色的产业,做到产业的精准选择。
精准招商的问题,根本上还是要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各类数据,建立一套基于大数据的招商引资决策平台,才能实现智能招商、精准招商。我们可以有效通过大数据进行一个城市的“性格”画像,并对地方潜力产业进行识别。除此之外,从产业识别能力到精准招商,还需要深度挖掘企业静态数据与动态信息,并转化为行业、地区、企业规模、企业年龄、风险等级、资本、技术等多维度的搜索限定条件,从资本、企业、技术、人才等维度组合查询,同时聚焦热点行业、区域,高效精准挖掘目标领域、目标资质的企业,实现精准获取目标资源的最终结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