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OVATION CENTER FOR TECHNOLOGY
文章来源 │ 技术创新中心
2020年11月7日,清华同衡20周年庆典暨第八届清华同衡学术周进入平行分论坛环节。当天上午,由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承办的“空间规划管理的前沿实践”分论坛在清华同衡东办公区1625报告厅举行。
分论坛由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城市未来研究部副部长吴纳维主持。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袁昕院长受邀向到场嘉宾与观众致辞,他简要介绍了清华同衡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技术支撑两方面所做的探索,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与在座的业界、学界专家及众多观众汇报交流清华同衡在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支撑方面实践经验,同时,更进一步与大家共同探讨数据时代空间规划的前景与走向。
▲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城市未来研究部副部长吴纳维主持分论坛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袁昕院长致辞
本次活动共邀请了来自规划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与国内知名研究机构的7位发言嘉宾,围绕分论坛主题,分别从城市、空间、数据等不同层面的治理视角出发,为观众们进行了精彩分享。
▲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秘书长林澎发表演讲
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林澎秘书长以《从城市体检到城市更新——城市治理的新手段》为题,介绍了我国36个城市的第三方体检评价研究实践。在数据获取上,研究围绕城市体检的八大核心目标(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风貌特色、整洁有序、多元包容、创新活力)构建了50项评估指标,并结合院校、企业等多家数据单位,建立数据自采集系统,实现第三方评价多源数据的自动采集。在评价方法上,综合大数据分析和社会满意度调查等多种手段,通过对36个城市的指标数据分析,识别了样本城市特征值以及标准规范值(达标标准值和优秀标准值),使城市之间能够进行多维度的横向比对。在评价结果上,研究总结了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实现了通过城市体检发现问题从而指导城市更新。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数据管理中心数据创新发展科科长张茜发表演讲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数据管理中心数据创新发展科张茜科长作了题为《遥感AI空间监测分析与城市体检研究》的主题报告。介绍了 “遥感大数据+AI算法”赋能空间监测与城市体检的创新性探索实践经验。模型层面,结合遥感大数据和AI新技术,通过“定标准-做样本-学习及验证”流程,在基于遥感AI的空间变化自动化识别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显著提高大范围、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的效率和准确度,并构建相应的标准体系、数据库、算法模型库和智能分析平台。应用层面,遥感AI的使用实现了减量发展目标评估、重点管控空间监测、重点专项(疏解整治、大棚房等)的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等。研究未来将会面向北京市总规实施与城市体检工作需求,在AI模型精度与正确率、建筑等精细尺度识别技术、自动化识别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升,进一步提高城市体检中空间指标的可评估性、精准性与客观性。
▲启迪超智能产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罗兵发表演讲
启迪超智能产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罗兵作了以《“新基建、新产业”未来产城创新应用方案》为题的报告。他提出未来产城的核心内涵是利用新基建和智能科技实现数字产业化、城市数字化、产业数字化。通过“规划、建设、产城、金融”的全周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进行 “示范项目、生态建设、投资孵化和市场推广”的产城生态建设。建设内容上,未来产城通过“产业大脑”技术,能够实现产业发展诊断、预测和精准招商,以“新基建+AIoT”核心平台构建感知神经网络,支撑实现未来园区、未来社区、未来工厂、未来交通、未来能源、产业服务等多应用场景。最后,罗兵先生分享了嘉兴秀洲高新区、杭州启迪交投科技园、高邮城南科技新区等未来产城先行示范区等案例,对未来产城创新应用具体建设实践进行了深入阐述。
▲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土地利用规划评审中心主任杨冀红发表演讲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土地利用规划评审中心杨冀红主任的演讲题目是《我国大城市开发强度初步分析与探讨》,分享了对全国84个大城市开发强度的分析与思考。杨主任深度剖析开发强度内涵,分别构建了针对区域开发层面的国土开发强度指标(包括市域开发强度和适宜性开发强度)和针对地块建设层面的土地建设强度指标(包括综合容积率和综合建筑密度)。通过对84个城市指标的横向比对,得出以下结论:区域层面,城市开发强度的横向比对,需在国土资源相似的情况下进行,才具有可比性。我国除个别城市达到开发极限外,大多数城市尚有发展空间,都市带将是跨城市协调空间拓展的潜力区域。在地块建设层面,应注重居住用地的建设强度控制并加强工业用地的集约建设。不同城市的建筑形态决定了未来城市的更新改造方向,城市开发建设活动需要因城施策,科学引导。
▲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城市未来研究部副部长孙小明发表演讲
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城市未来研究部副部长孙小明以《新时期空间治理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用地管理》为题,从新时期空间治理新要求入手,解读新形势下用地管理面临的土地指标收紧、土地用途管制及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挑战,重点介绍了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如何利用智慧化手段解决用地规划实施与管理的难点,提出围绕土地管理流程,基于“批、征、供、用、补、查”全生命周期实时监管数据,通过数据升维支撑特色化应用、驱动管理业务创新,形成覆盖“计划-招商-管理-反馈”环节的闭环管理流程,搭建“智能化、灵活性、全流程、闭环式”的智慧用地管理平台,实现供地计划生成、项目智能选址、用地绩效评估等功能,并设计满足多用户、多场景需求的界面。最后,围绕智慧用地管理提出未来系统迭代与展望,希望拓展建筑、设施、矿产、地质灾害、生态修复等管理系统,全面支撑空间治理智慧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大客户经理史未名发表演讲
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大客户经理史未名作了题为《基于业务与需求,实践自然资源数据治理现代化》的主题演讲,提出数据治理是实现治理现代化和规划智慧化的基础,通过分析目前自然资源领域数据治理面临着既有信息化系统繁杂、数据基础薄弱、数据潜力难以挖掘等多重困局,从纵向的汇交和汇聚、横向的联动和共享方面梳理业务需求,提出数据治理的工作流程与方法:首先深入调研,了解每个业务环节与数据产生的关系、数据存放现状,摸清业务需求与场景。第二,基于业务场景构建数据管理规则,明确多源数据来源,形成数据资源目录及统一标准,并提供数据质检入库和数据评价工具;第三要进行不同板块之间的数据联动,消除“信息烟囱”现象,使其形成有机整体;第四是数据升维,进行城市运行规律的总结,实现数据潜力的挖掘和应用;最后,她指出数据治理需要面对更多的业务场景,实现灵活的应用拓展、价值的深度挖掘,例如数据治理中台可以质检关联总规数据库,实现规划管理的数字化;同时自然资源数据治理后还可以进行深度挖掘,辅助城市发展决策,从而真正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技术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林文棋发表演讲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技术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林文棋的分享目是《创新驱动的新时代数字城市发展思考与实践探索》,从数字化、数字经济与数字城市的概念解析入手,深入解读了数字经济对我国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并指出基础数据底板的统一建设、城市数据深度分析的创新驱动及系统平台工具的常态化决策支撑,是新时代数字城市的“新使命”。基于以上分析,林文棋总规划师重点探讨了数字技术的“三维能力”在城市发展、运行与管理中的深度应用:其一是通过决策模拟、绩效评估、诊断预警与运行监测等创新技术促进城市治理新模式的形成,其二是通过规划方案评估、模拟预测等智慧模型支撑规划科学编制与实施,其三是通过产业评估、精准选择与发展预测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在此基础上,他介绍了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的数字城市创新全景产品:以“数据治理”为核心的数据管理平台、以“灵活配置”为目标的模型工具平台及以“控件”为单元的智能应用平台。其中空间角度涵盖从国家到区县层面,如国家新型城镇化大数据库平台、上海城市体征运行诊断平台等;用户角度从政府到研究人员到开发商,如北京规划和自然资源委领导驾驶舱、中国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展示和分析平台、面向地产的城市评估与投资研判系统等;关注视角涵盖人口、用地、产业等多个方面,如“智慧用地管理”、“智慧招商”产品等。
为保障线下活动防疫安全,本场分论坛的线下观众均为定向邀请,到场的观众没有像往届那样接踵摩肩,但多渠道线上同步直播弥补了观众不能亲临现场的遗憾,保障了全国的观众在第一时间获得分论坛实时分享。
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国土空间全域全要素的数字化和信息化,逐步形成“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技术与管理体系下的新趋势与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分论坛的成功举办,期望能够对学界与业界相关理论与实践探索起到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 注:本文内容根据现场发言整理,已经专家审阅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中街清河嘉园东区甲1号楼16-25层 邮编:100085 电话:010-82819000 备案序号:京ICP备 05030709号-1